弱電工程的技術含量高、建設周期長且過程復雜,在國內隸屬于建設、公安、郵電、廣電、消防、電業等行業管理范疇。弱電行業技術規范標準不統一,在弱電系統建設中許多環節過程存在弊病,資質管理與市場準入方面也不盡如人意,不合格集成商、工程承包商和供應商充斥市場,與弱電工程相關問題較多。
一、技術標準問題
目前國內一些地方如上海、江蘇、山東等省市已制定了地方的設計標準,郵電部也在制定綜合布線標準,但整個弱電集成系統的行業標準或全國性的規范還沒有形成。依據什么標準進行設計,要達到什么樣的等級及設備水準,如何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國際技術標準,如何進行工程質量評定和驗收,這些都是弱電集成市場中急待解決的問題。
弱電系統的子系統多,技術涉及自控、通信、計算機、電子、傳感器、機械等領域,現有的理論體系,有些焦點問題還未形成定論,值得借鑒推廣的工程建設經驗寥寥無幾;弱電設計在實際工程中很容易受其它專業、單位人員的制約,往往在工程后期設計才能全面展開,造成設計時間緊張,來不及深思熟慮;工程實施中招投標行為不規范,系統產品隨意變更,造成許多設計工作的浪費;施工圖與裝修嚴重脫節,用戶要求的不恰當、不明確,使設計人員做了很多的無用功;用戶功能隨時變更,更給設計帶來很多的不便。
三、 建設導向問題
許多業主、政府主管部門、一些甲級設計院、大型的施工單位、監理單位、工程公司,均對整個弱電設計存在誤區,對設計的程序、過程、內容不很明了,在整個設計"接力棒"中,設計者間的水平存在差異,設計分工還不合理;對采用的技術、設備用其運行條件缺乏了解,搞不實宣傳,有的投資商在已建、在建的智能建筑中提出了不切實際的智能化要求,對系統要實現的功能心中無數,表現出很大的隨機性;有些業主片面追求技術先進功能齊全;另有一些業主則中求自己的樓能戴上"智能"的帽子即可;特別是在設備選擇或系統集成方面往往屈從潮流或隨意拔高,導致設備和設施不能正常運轉,造成投資上的極大浪費。